CGF2019专刊:5月4日开幕式演讲现场记录 | 热心肠日报
今天是第1093期日报。
樊代明院士:医学文化重塑
[IF:N/A]
① 医学发展需要回归以人为本的原则,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和医学文化,重视各方法、各领域整合;② 医学技术发展的同时,需要警惕诊断和治疗手段碎片化、过度医疗;③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,需要跳出感染病防治的模式,重视人体的整体性、复杂性;④ 临床实践和科研中,需要重视生命的本质,坚持医学人文性;⑤ 需要重视研究方法的临床意义,注意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的差异。
Reconsidering Clinical Culture
05-04, doi: 10.2019cgf/km2019-0504-01
【主编评语】中国工程院院⼠、空军医科⼤学⻄京消化病医院长樊代明院⼠,发表题为《医学⽂化重塑》的演讲,强调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、科研伦理与⼈⽂关怀,重视临床和科学研究向正确⽅向发展。(@小肠君)
Eran Elinav:健康与疾病中的宿主-微生物组互作
[IF:N/A]
① 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具有宿主特异性,饮食-菌群互作会影响宿主代谢;② 衡量膳食对血糖影响的Glycemic Index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和菌群差异,其膳食指标不适用于所有人;③ 肠道菌群是反映饮食对宿主影响的良好标志物,由此制定的个性化饮食可以成功指导健康饮食;④ 饮食节律、食品添加剂对肠道菌群和宿主代谢有重要影响;⑤ 环境因素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可能大于宿主遗传背景。
Host-microbiome intera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
【主编评语】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Eran Elinav博⼠发表名为《Host-microbiome intera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》的演讲,指出菌群和饮食干预效果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,相关干预手段需要个性化。(@小肠君)
赵立平:微生物组大数据分析中的生态学原理分析
[IF:N/A]
① 菌群研究应当纳入生态学研究原理,重视物种间互作;② 属于同一种的微生物基因差异性大,核心基因数量远少于菌株特异性基因,菌群研究应当重视菌株水平差异;③ 肠道菌群是反映健康状态的窗口,即是受宿主状态影响,也会影响宿主健康;④ 来自大规模人群研究的微生态组学数据,更有利于研究菌群-宿主健康互作关系;⑤ 应当考虑用微生物功能群来进行微生态分析,而不是单纯依赖现有的细菌分类学数据来进行菌群聚类。
Ecological principles in microbiome data analysis
【主编评语】上海交通⼤学微生物学特聘教授、美国罗格斯大学应用微⽣物学冠名讲席教授赵立平博⼠,发表题为《微生物组大数据分析中的生态学原理分析》。指出需要用⽣态理论指导菌群研究,重视不同细菌类群间的联系。(@小肠君)
于君:肠道菌群-对结直肠肿瘤有何影响
[IF:N/A]
① 人体的共生微生物组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,微生物组是促癌因素之一;② 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的早期即发生变化,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中特定的细菌发生富集,共生菌群有望作为无创结直肠癌诊断标记物;③ 存在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核心菌群,促癌菌群可能通过改变肠道氧化还原压、细菌抗原与宿主互作等方式来激活促癌信号通路,也存在保护性菌群;④ 除了肠道细菌组,肠道真菌组、病毒组同样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。
Gut microbiota: What impact oncolorectal neoplasm
【主编评语】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、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君博士,发表名为《肠道菌群;对结直肠肿瘤有何影响》,介绍了肠道微⽣态对肿瘤发生、发展及诊断的作用。(@小肠君)
张发明:菌群移植-从好奇到证据整合
[IF:N/A]
① 菌群移植可治疗许多临床疑难病症,但粪便菌群移植依然面临推广度不高、接受度有限的问题,有必要改变不考虑菌群移植的治疗理念;② 南京医科⼤学第二附属医院标准化、智能化的菌群移植流程,能保证菌群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减小治疗后不良事件;③ 菌群移植不可滥用,不能作为完全代替传统疗法的手段;④ 肠道菌群对疾病的贡献度越大,则粪菌移植的疗效越好;⑤ 新开发的结肠植管术有助于进行粪菌移植和菌群监测。
FMT:From curiosity to evidence integration
【主编评语】南京医科⼤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、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发明博士,发表名为《菌群移植:从好奇到证据整合》的演讲,介绍了粪菌移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。(@小肠君)
李铎: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应答
[IF:N/A]
① 我国人民的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断下降、膳食脂肪摄入量上升,代谢疾病风险升高,是否需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需要谨慎评估;② 需谨慎对待国内外发表的碳水化合物影响健康的荟萃分析,不合理的数据和分析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应指导日常饮食;③ 基于300多名健康中国人的饮食干预研究显示,高脂饮食对肠道微生物、粪便代谢和血浆促炎症标志物的不利影响更显著;④ 我国正处于人民营养结构转变时期,营养指南应建议不增加膳食脂肪的摄入量。
Response to fat and carbohydrate in health population
【主编评语】青岛⼤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⻓、WHO营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铎博⼠士,发表了题为《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应答》 的演讲,指出中国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人群特点选择饮食模式。(@小肠君)
热心肠研究院:2018肠道菌群研究进展回顾——热心肠视角
[IF:N/A]
① 2018年,肠道菌群的研究依旧火热,新文献数量和质量攀升势头不减;② 热心肠日报去年收录的2700多篇肠道研究中,有1100多篇涉及肠道菌群,其中关于菌群与免疫、代谢、肿瘤和肠脑轴,以及影响菌群建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,在多个热点问题上均有突破性进展;③ 转化应用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特征菌群与诊断标志物、菌群干预治疗(粪菌移植、益生菌/元)、工程菌用于诊断和治疗等方面;④ 归纳了菌群研究领域的十大趋势。
Gut microbiota research progress-2018
【主编评语】热⼼肠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丹宜博⼠,发布了基于热心肠⽇报收录数据的《2018肠道菌群研究进展回顾——热心肠视角》,回顾了2018年度肠道菌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研究趋势。(@小肠君)
张和平:好肠道,大产业
[IF:N/A]
① 益生菌/元预计是万亿规模的市场;② 国内益生菌产业面临多种问题,需要搭建菌种库建设-益生菌筛选-临床验证-产业化的链条;③ 沿古代商贸路线采集菌种,计划到2022年建立全球最大的乳酸菌(双歧杆菌)菌种库;④ 围绕核心菌株开展临床试验,益生菌产品已在多家三甲医院使用;⑤ 建立现代化菌种生产工厂,以及益生菌科学与技术研究院;⑥ 益生菌的未来潜力巨大,但应该避免益生菌万能论和无用论。
Good gut, huge industry
【主编评语】科拓恒通首席科学家,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和平教授,发表题为《好肠道,大产业》的演讲,为产业大会开幕,介绍了益生菌益生元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。(@小肠君)
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:小肠君,李丹宜
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:
0502 | 营养匮乏,肠上皮如何维持正常的微生物防御功能?
0430 | 食不可无大米,稻不可无菌群!中科院新成果登上NBT
0427 | Nature连发:聚焦肠道干细胞,关注肠上皮稳态
0426 | 过敏反应一线牵,皮肤损伤与食物过敏间不可不说的事
点击阅读原文,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